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 
 
 
   
  您当前位置:人教小语资源网 >> 教案中心 >> 二年级 >> 浏览文章 
搜索:
上《赠刘景文》前后

上《赠刘景文》前后

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3日  字体:

  

上《赠刘景文》前后
 
《赠刘景文》
苏轼

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
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

 

苏轼的《赠刘景文》这首诗,在两年前上过,现在已经不知道当初是怎么上的。近日,我又要来上这首诗。

我首先是钻研教材,就是读诗。我读着读着,发现了一个问题“最是橙黄橘绿时”中的“橙黄橘绿”到底是怎么回事?诗中所说的是初冬时节,难不成橙子成熟了黄了,而橘子还没熟?这个问题,我没有经验,也觉得学生可能会问到这一点。我就去请教了几位老师。

结果,大家也都不能肯定橘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成熟的?是不是成熟的橘子就是绿色?说到底,几乎所问到的老师,都忽略了这首诗中的这个问题。那怎么办?只有查字典。当我翻起字典查时,并没有得到答案。里面只说,橘子树是一年常绿的,橘子多滋味甜,并没有涉及成熟时间和果实的颜色。可我却从字典中发现了另一个知识点,那就是“橘子”的俗称就是“桔子”,也就是“桔子”与“橘子”不仅读音相同(jú),而且指的是同一种水果,只是“橘子”是书面语形式,而“桔子”是口头语形式。而“桔”的另一个读音则是jié,指的是另一种水果。但,这终究没有根本解决我思考的问题,从“桔子”身上我知道了橘子成熟后是黄色的,但是不是初冬成熟的还是一个问题。于是,我又上网查资料。可还是没找着自己希望的答案。

可,课又在眉急,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课。我以为,这里诗人可能是实写“橘子树”,因为橘子树一年常绿,成为了橘子的最大特色,用这样的特点来描写,也不是什么稀罕事。既然,我不清楚橘子成熟的具体季节,那就不能跟学生瞎说,不然就误人子弟了。而我这么说是橘子树,也不算是什么误人子弟,可以当作是对诗的不同理解了。就这样,我去上课了,学生没问,我也不敢多说,就这么简简单单地“橙子金黄、橘子青绿”就给过了。

可课要进入第二课时,必然要了解意境,指导朗读必然要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,可我又遇到了一个问题: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是何目的?

我怎么读诗句,还是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。而手头上的参考书中也不涉及这个内容,这让我很是为难。但始终坚信一点,苏轼这个大文学家不可能只写这么一篇稍嫌幼稚清雅的小诗文。读了一次又一次,我始终参不透其中的内涵和寓意。隐隐约约中,只有一种感觉,那就是这些物象应该是针对他和刘景文或是针对他们的友谊的。在这种不知情的情况下,我又一次硬着头皮走进了第二课时的课堂。

此时,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:每个诗人写诗都有一定的目的,或寄情于诗,或有感而发,或借物寓理,总要表达自己的情感。那请同学们想一想,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给刘景文,展开你的想象力,猜猜他们之见有着怎样的故事?

学生的情绪高涨,观点也很多,主要出现了这样观点:
1、苏轼跟刘景文是好朋友,可要分离了,得写一首诗送给他,而这时正好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,所以诗人要他记住这个时节。
2、刘景文和苏轼都很喜欢这个丰收的季节,所以相约一定得记住这个季节。
3、刘景文喜欢写景的诗文,当他看见橙子熟了,橘子青绿的时候,就叫苏轼写一首给他,于是苏轼就写下了这首诗。
4、苏轼想借用“傲霜枝”来比喻他与刘景文之间的情谊,不能因为分别而就衰败了,应该要经得住寒霜的考验。

我比较赞赏第4种学生的看法,我在私下里想,苏轼可能也正有此意,是不是还想借助“橘子树”来比喻他们的友谊应该常青呢!但,这种不成熟的看法,我没和学生分享。

在不断地与学生的思维碰撞的过程中,我突然有所觉悟,是不是诗人想激励好友什么?从这个“君须记”感觉到这种意愿很强烈。那究竟要激烈友人什么呢?我在学生思考的空隙也在思考着。我反复地读诗,我发觉“菊残犹有傲霜枝”别有意味,虽然菊花凋谢了,但仍有不畏寒霜的枝条存在,这与前面的“荷尽已无擎雨盖”形成一种对比,这个对比让这个“傲霜枝”更加的突出,更加显眼,更加可贵,这是不是就是苏轼要友人记住的呢?

我把这种想法告诉学生,我说:同学们,或者诗人是想激励友人什么?找一找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他是在激励有人的?
学生很快就找到“菊残犹有傲霜枝”,并说应该具有“傲霜枝”那样的精神。在学生们阐述这一观点的时候,我也想到一定是刘景文遇到了什么问题,才是诗人说出这样的话。我又一次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学生,我说:我想一定是苏轼的友人刘景文遇到了一些困境,才使得诗人写这样的诗激励他。那你们想像一下,刘景文遇到了哪些困境呢?

学生的反应依然激烈,课堂上人声鼎沸,小手如林。
有的学生说,刘景文生活上遇到了困难,对生活失去信心,所以苏轼叫他要像“傲霜枝”一样坚强;
有的学生说,刘景文仕途不顺,很不开心,生活低迷,诗人告诫他要坚强;
有的学生说,诗人想告诉刘景文,人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,有起有落,而在这低迷的时期更需要坚强,所以才要记住这个寒冷的“橙黄橘绿”的初冬时节;
有的学生还说,刘景文在自己的创作风格上,肯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,诗人告诫他不要与别人一样,不要像“荷花”“荷叶”“菊花”,要像“傲霜枝”一样有个性;
甚至有的学生还说,刘景文可能是在为人处事上有自己的原则,诗人担心他跟坏人一样办事,所以告诉他不要同流合污,要坚持自己的原则,然而坚持这个原则是最困难的,诗人希望刘景文能挺住……

真是没想到,在一种“无知”的解读中,学生读懂得这么深、读懂了这么多,有些甚至是我自己也悟不出来的。我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这些竟然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所说出来的。这一课,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电脑前,利用课间断断续续地把感受敲了下来。

这一课,给我这样的启示,教师需要钻研教材,但有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不可怕,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把自己思考的东西与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;这种碰撞,真实,感人,深刻;这种碰撞往往能够探索真知,激发欲望。教师不能给予学生什么,应该引导学生去探求,激发学生去求知;我们不能给予,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去拿!
 

 
 

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ernianji_487_16719.html

分享按钮

 

Copyright©2008PepXiaoYu.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5604号-4
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联系邮箱:pepxiaoyu@163.com